一、中国央行:精准滴灌稳流动性,四季度宽松可期
中国人民银行10月21日开展159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,操作利率维持1.40%不变,因当日有910亿元逆回购到期,单日实现净投放685亿元。这一操作精准对冲到期资金,推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保持均衡偏松态势,其中存款类机构隔夜回购利率稳定在1.31%附近,7天期Shibor微升0.8个基点至1.426%。
同日公布的10月LPR报价延续平稳态势,1年期与5年期品种分别持平于3.0%和3.5%,连续五个月未作调整。市场分析指出,政策利率稳定与银行净息差压力是LPR持稳的核心原因,但四季度宽松预期正在升温。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,为巩固房地产止跌态势与提振内需,年底前政策利率及LPR仍有下调空间,新一轮降准降息可能落地。浙商证券亦预测,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在四季度集中发力,与货币政策形成稳增长合力。
二、发达经济体央行:立场分化加剧,政策路径博弈
日本央行:鹰鸽交锋升级,10月加息概率骤降
日本央行内部对加息的分歧在10月21日进一步凸显。审议委员高田创再度发声力挺加息,称日本已结束长期通缩,总体通胀连续三年半高于2%目标,且美联储降息后日元仍贬值,当前是加息最佳时机。他与田村直树曾在9月会议上提议加息25个基点,成为罕见的鹰派反对票。
但据知情人士透露,多数央行官员认为10月30日会议无需急于加息,因美国关税影响尚未显现,经济与通胀发展符合预期,更倾向于观察至年底再作决定。市场情绪随之转向谨慎,当前定价10月加息概率仅24%,较9月底的68%大幅回落,而12月加息概率升至38%。行长植田和男此前虽称“利率立场未变”,但未明确排除加息可能,为政策留有弹性。
欧美央行:宽松周期分歧,风险预警同步
欧洲央行官员集体呼应行长拉加德“利率处于良好位置”的判断,确认10月将维持2%存款便利利率不变,但对未来路径争议显著。管委温施、科赫尔等鹰派强调“降息周期接近尾声”,而部分官员警示通胀下行风险,认为需保留降息选项。首席经济学家连恩则重申“数据依赖”原则,将12月新员工预测视为政策调整的关键依据。
美联储方面,鸽派声音持续占优。9月会议纪要显示,多数官员认可年内需进一步降息以应对就业疲软风险,理事沃勒警告就业增长可能已转负,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支持年内继续降息。市场当前定价2026年底降息超100个基点,但花旗等机构提示,若通胀粘性超预期,实际宽松幅度可能不及预期。值得注意的是,美联储于21日举行支付创新会议,聚焦稳定币与代币化风险,与IMF警示的“资产估值接近互联网泡沫水平”形成呼应。
三、新兴市场央行:货币合作与政策自主并行
阿根廷央行10月21日宣布与美国财政部签署20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,成为应对本币波动与外部流动性压力的重要举措。而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明确表示“尚未考虑与美开展货币互换”,凸显新兴经济体政策选择的差异性。
此前加拿大央行已于9月降息25个基点至2.5%,市场关注其21日晚间公布的CPI数据,若通胀进一步回落,可能为10月29日会议继续降息铺路。这类政策动作与中国央行的“精准滴灌”形成对比,反映新兴市场在内外平衡中更倾向于主动调整。
总结:政策分化中的市场逻辑
10月21日全球央行动态呈现“新兴稳增长、发达辨时机”的特征:中国央行以流动性投放铺垫后续宽松,日本央行在鹰鸽博弈中暂缓行动,欧美央行则在通胀与增长的平衡中寻找终点。值得关注的是,各国央行均对外部风险高度警惕——无论是美联储关注的就业数据真空,还是欧日警惕的关税冲击,都预示政策将更趋灵活。后续需重点跟踪日本10月议息会议、美联储11月降息落地情况,以及中国四季度政策性工具的发力节奏。
(亚汇网编辑:冰凡)